▪安徽省级新产品鉴定申报条件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条件
.
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进我市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起草了《滁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从2021年4月15日起至2021年5月15日止。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政策代理免费咨询电话:0551-65300586,QQ:2885169026
附件1:滁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信管〔2020〕197 号)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力争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入长三角先进行列为目标,着力建设先进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拓展融合创新应用、逐步壮大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标杆示范培育、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 2023 年底,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普遍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支撑不断夯实。到 2023 年,建成 5G 基站 7000 个,全面改造、优化全市工业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内外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企业内外网络升级改造典型模式。探索构建我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初步建成本地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到2023年,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全面开放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场景,在全行业推动 1000 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 1000 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打造 20 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培育 60 家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100 家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
产业生态不断健全。到 2023 年,引进 1-2 个国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培育 1 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 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增强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广泛、高速宽带接入。大力推进 5G 网络建设进度,实现全市制造业集聚区 5G 网络全覆盖。打造 5G 网络建设示范园区。大力推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各基础电信企业、市铁塔公司)
2. 加快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推动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升级,鼓励企业与电信企业深度合作,利用 5G、全光纤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支持企业对内部网络进行 IP 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加快TSN(时间敏感网络)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开展 IPv6 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支持企业建设基于 5G、TSN、工业 PON (无源光网络)等关键网络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网络。(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各基础电信企业、市铁塔公司)
3.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及有条件的企业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争取在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逐步构建面向垂直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标识解析技术创新,提升标识技术产业供给能力,推进标识解析服务在工业全业务、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4.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的部署应用,发挥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控,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建成 7000 个 5G 基站,打造 10 个企业内网改造典型案例,新增 20 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
(二)平台体系壮大行动。
5.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与海尔卡奥斯、华为等国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加快平台和服务在我市落地。鼓励我市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等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我市六大支柱产业,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要素和资源在平台充分耦合、互动和对接,实现用户、企业和资源之间零距离接触、无感式服务,助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6.推动企业“上云用平台”。持续推进“滁企登云”,推动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引导企业将信息基础架构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开展面向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引进 1-2 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培育 1 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 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 1000 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
(三)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7.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引进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合本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服务我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分层分类构建企业、园区、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构建数字服务生态。(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局)
8.培育高质量工业 APP。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一批面向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场景的工业 APP。重点培育若干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范围广、效果优、引领作用明显的工业APP。支持研发设计工具和运营管理软件云化改造,实现工业技术、知识、经验、能力软件化应用和平台化共享,推动工业 APP 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9.形成一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总结的工业知识和应用经验,形成工业设备升级、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建设 1 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培育 10 个以上优秀工业 APP 和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四)产业协同发展行动。
10.构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行业痛点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11.汇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面向全国引进一批业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离信息服务机构,成立独立运营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法人,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园区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集聚区。(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12.建立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目录。依托“双招双引”增量提质,开展工业互联网精准招商工作。汇聚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产品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的优势资源,建立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目录。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鼓励支持资源池内机构为各类型企业提供网络升级改造、平台建设、“上云用平台”、工业APP 开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等专业化服务。(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引进 5 家业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目录内企业达到 20 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基本完善。
(五)标杆示范培育行动。
13.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以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有条件的企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培育一批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14.发展智能化制造。鼓励企业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通过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实现全流程动态优化和精准决策。(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15.实施数字化管理。支持企业提升数字化改造能力,通过数字化应用推动企业打通内部各管理环节,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等新模式应用探索。(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打造 10 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培育 20 家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50 家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
(六)安全保障提升行动。
16.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强化自身防护,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骨干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建立覆盖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控制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委网信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
17.强化安全服务能力。促进工业防火墙、平台入侵实时监测、网络威胁防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安全咨询、运维、技术研发等相关服务企业形成产业规模。引进一批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企业在我市落户,建立本地化安全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市投资促进局)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培育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支持政策
(一)工业企业内网改造。对新认定的省级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改造标杆项目,由受益财政按不超过实际投入的 20%予以奖补,高奖补 200 万元。对获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建设单位,由受益财政按其设备及软件投入的30%给予高不超过 200 万元补贴,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新认定的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由受益财政按不超过平台建设总投入的 30%予以奖补,高奖补分别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300 万元。
(三)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对新认定的级、省级工业互联网 APP 优秀解决方案、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高 50万元、20 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1:1配套奖补。
(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对新获批级或省级 “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典型应用、优秀案例及解决方案等项目,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高 50 万元、20 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五)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建设。对新认定的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相关创新中心、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等,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高100 万元、50 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六)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新认定的级、省级产业集聚区或示范基地(园区),由市财政根据省补助标准实施配套奖励。
(七)企业上云用平台。对企业所用的云服务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单个项目高不超过100万元,由市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
(八)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支持。对在我市落户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服务滁州本地企业的年度收入在 200 万元(含)以上,由受益财政按照服务收入的 10% 给予奖补,单个服务商年度奖补高不超过 200 万元。对在我市落户、主营业收入首次超过 1 亿元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由受益财政给予 500 万元一次性奖补。
(九)对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一事一议。
以上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由市经信局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由市经信局负责解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统筹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工业强市、科技创新等专项政策,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扶持力度,扩大政策支持覆盖面,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鼓励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滁州经开区管委会、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
(三)强化人才培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大工业互联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建立工业互联网智库。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牵头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体局)
(四)强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工业互联网相关机构在技术、应用、安全等方面开展交流,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制定。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突破关键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应用创新。鼓励高校院所、机构组织多种类型的工业互联网论坛和培训会,搭建企业展示与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滁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下一篇点击:新项目申报政策汇总